李白少作及历代文人咏李白
丁稚鸿 丁 颖 编注
李白少作
萤 火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题解】
《萤火》一诗和下面一首《即景》,在《李太白全集》各种版本和《彰明县志》中均无记载。此仅见于英国已故教授翟理斯1898出版的《汉诗英译》(Chinese Poems in English resrse)一书。该诗转引自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凡卡维尔市美籍华人黄秉炜先生的来信。
黄先生在整理翟理斯文集时,致函西北大学安旗教授,后经安先生推荐,又致函江油市李白纪念馆,以求证该诗之真伪。黄先生在信中说,翟理斯这本书“在李白名下的两首诗,其中一首于一九三五年在上海出版的英汉对照本时附有原文(即《萤火》一诗)。翟理斯还注明是李白十岁的即席作”。又说:“李白许多少作未被收入《李太白全集》。”黄先生又将安旗教授给他的回函复印转寄给李白纪念馆丁稚鸿。安旗先生在给黄秉炜先生的信中说:“李白少作《彰明遗事》所谓‘邑人所藏百篇’,已多不可考……先生所赐《萤火》等二首,自风格观之,颇似李白少作。Herbent Giles等从何得之?请示出处。盖欲确定其为李白少作,考证之功不可缺也。”
为了弄清这两首诗的真伪,黄先生四次致函于丁稚鸿。丁稚鸿除遍查志书外,还作了多方调查。调查结果,发现《萤火》一诗李白故里曾有流传。青莲场有位肖继周老人,他在“陇西院”和“太白祠”作园林工人几十年,他的家中曾有一部《李白少作》的手抄本(据他说,后被他人借去一直还未追回),李白的少作如《萤火虫》、《石牛诗》、《太华观》、《上楼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等,均在手抄本内。《萤火》一诗在手抄本内题作《萤火虫》,与翟理斯所收略有差异。手抄本原文为:“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飞到天上去,好作月边星。”同时,民间故事中也有流传。江油河西乡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刘术云曾编写过一本《民间故事集》,其中一篇《李白咏诗惊四座》,写的就是《萤火》的创作过程。传说和手抄本固然不足徵信,但它至少告诉我们,翟理斯英译的李白少作《萤火》其可信程度颇高,值得重视。安旗先生之所以致函黄秉炜先生,要他向李白故里索取资料,因为安先生多次到李白故里参观访问,对此是有所了解或有所耳闻的。故其评价这两首诗:“自风格观之,颇似李白少作。”
即 景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题解】
该诗同样转引自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凡卡维尔市美籍华人黄秉炜先生的来信。未附中文,只有英文:
To a Firefly
Rain Cannot quench the lantern’slight,
Wind makes it shine more brightly bright;
Oh Why not fly to heaven afar,
And twinkle near the mook—a star
翻译成中文,其大意为:
我看见一只乌龟在荷花上休憩,
鸟儿衔着草在芦花丛中筑室。
渔夫的美丽的女儿荡着轻舟,
谁的歌声在流水中消逝?
题目的大意是“快照”或“瞬间所见”。为了回复黄先生,丁稚鸿将此诗还原成汉诗《即景》:
龟栖莲叶上,鸟筑荻花洲。
桂棹谁家女,渔歌逐水流。
寄给黄先生后,他来信说:“还原的汉诗颇有水平,这对查找原诗,大有好处!”他希望把打印稿发出去,广泛听取学术界的意见。此后还几次来信问及该稿发出后学术界有何反映?因为李白少作多五言,加之该诗风格颇类李白《越女词》,于是丁稚鸿便在李白写越中的诗里查找。果然,在李白《姑熟十咏》第二首《丹阳湖》一诗中发现其后二联居然与A Snap---Shok(即景)的内容、字句并无差异。《丹阳湖》一诗全文如下: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丹阳湖》一诗原收在李方等人编篡的《文苑英华》中。很显然,这是两首绝句组合而成。前后两联景物不同、风格不同、深浅不同,因平仄、韵律相协,被后人当作一首五言律诗收入了《全唐诗中》。
咏石牛
此石巍巍活象牛,山中高卧数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似汗流。
芳草齐眉弗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
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题解】
《咏石牛》一诗见于宋人苏易简手书勒铭的石碑。该诗乃李白去匡山读书之前(约十二三岁时)的少作之一。此碑原在青莲石牛沟,后修建水利工程时(一说修公路)被埋。《彰明县志》上有几处记载。其一云:“石牛沟在县西十二里,五家坡下,有怪石如牛,历久成祟,为土人所戕,石尚存,故名。”
上 楼 诗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神1。
【题解】
《上楼诗》在《侯鲭碌》、《西窗诗话》、《古今诗话》、《邵氏见闻后录》、《太仓秭米集》中都有记载。一名《题峰顶寺》,首句作“夜宿峰顶寺”。据载:“李白在襁褓中,其家携之上楼,问颇能诗否,即应声作绝句一首,所谓‘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神’者是也。”
【注释】
1恐惊天上神,一作“恐惊天上人”。
晓 晴
野凉疏雨歇,春色偏萋萋。
鱼跃清池满,莺吟绿树低。
野花妆面湿,山草纽斜齐。
零落残云片,风吹挂竹溪。
【题解】
《晓晴》一诗选自《文苑英华》卷一百五十五。清人严羽《沧浪诗话·考证》:“《文苑英华》……又有《雨后望月》一首、《对雨》一首、《望夫石》一首、《冬日归旧山》一首,皆晚唐之语。”
登太华观
石磴层层上太华,白去深处有人家。
道童对月闲吹笛,仙子乘云远驾车。
怪石堆山如坐虎,老藤缠树似腾蛇。
曾闻玉井今何在,会见蓬莱十丈花。
【题解】
李白《登太华观》一诗《彰明县志》和《江油县志》上均有记载,清王琦《李太白全集》未录。该诗大约作于李白初到大匡山读书学剑之时。
太华观,在四川省江油市北太华山上。《江油县志》云:“(太华山)上有三峰,形如华岳”,故名。
初 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题解】
《初月》一诗选自《文苑英华》。安旗、薛天纬所著《李白年谱》认为:“似为蜀中少作。”
对 雨
卷帘聊举目,露湿草绵绵。
古岫披云毳,空庭织碎烟。
水红愁不起,风线重难牵。
尽日扶黎叟,往来江树前。
【题解】
《对雨》选自《文苑英华》。第三联:“水红愁不起,风线重难牵”之“水红”,《文苑英华》云:“疑作纹”,即“水纹愁不起”。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则以“纹“为非。认为“水红”即“水葓”,单名,生长在池塘中。愚意以为“水红”乃指雨中鲜花。花瓣儿饱积雨水,一朵朵低下头去,与杜甫《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同意。
雨后望月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
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
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题解】
《雨后望月》选自《文苑英华》,仍属李白蜀中少作。从这首所展现的景象来看,大约写于隐居匡山的十年间。而从尾联“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看,似乎是诗人“有所思”而作,即朦胧地透露出年轻诗人萌发的一种爱情。
望夫石
仿佛古容仪,含愁带曙辉。
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
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
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
【题解】
《望夫石》选自《文苑英华》。望夫石全国各地都有,江油也有望夫石、望乡台等。安旗先生将此诗列为少作,是不无道理的。
题窦圌山
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题解】
《方舆胜览》和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十·诗文拾遗》作“题句”收入。瞿蜕园、朱金城《李太白全集》,安旗等《李太白全集编年注释》,詹鍈等《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皆因之。而《剑门蜀道诗抄》和《巴蜀文化大典·文学卷》均作“天下无双景,人间第一峰。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窦圌山在今江油市北二十八公里处,双峰对峙,如鬼斧劈成,直指苍穹。峰顶常年云蒸霞蔚,美奂奇险,为李白故里一大名胜。相传为唐代彰明主薄窦子明隐居飞升之地。
谢令妻
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
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
【题解】
《谢令妻》选自《彰明县志》。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引北宋彰明县令杨天惠《彰明遗事》云:“元符二年春正月,天惠补令于此,从学士大夫求问遗事。闻唐李白本邑人,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将加诘责,太白亟以诗谢云:‘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令惊异不问。 稍亲,招引侍砚席。”
山火续句
火野烧山后,人归火不归。
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
【题解】
《山火续句》选自《彰明县志》。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引北宋彰明县令杨天惠《彰明遗事》云:“令一日赋山火诗云:‘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思轧不属,太白从旁缀其下句云:‘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令惭止。”
观涨续句
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
鸟窥眉上翠,鱼弄口傍朱。
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
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
【题解】
《观涨续句》选自《彰明县志》。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引北宋彰明县令杨天惠《彰明遗事》云:“……(白)从令观涨,有女子溺死江上,令复苦吟云:‘二八谁家女, 飘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太白辄应声继之云:‘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令滋不悦。太白恐,弃去。”
题江油尉厅
岚光深院里,傍砌水泠泠。
野燕巢官舍,溪云入古厅。
日斜孤吏过,帘卷乱峰青。
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
【题解】
《题江油尉厅》选自宋代书法家米元章手书诗碑拓片。江油市李白纪念馆有该诗碑,原在彰明县治城镇的太白公园,后迁入李白纪念馆。但该碑与拓片的断裂痕迹不同,拓片的损坏程度更大。以此推断,现存于江油市李白纪念馆之诗碑,应蜀清代翻刻之物,而拓片(为原雁门区区长陈超杰从一位老师处收得,现存李白纪念馆)才是米元章的真迹。该诗在《全蜀艺文志》、《彰明县志》和《江油县志》上均有记载。诗和诗题大约都本于明人曹学铨《万县西山太白祠堂记》所:“铨得诸碑刻,有题江油主薄厅,为米芾书。”诗题略有差异。王琦《李太白全集》题作《赠江油尉》。从全诗所描绘的景色看,是写的平武南坝周围的风光。据记载,唐以前江油治所在龙安府平武南坝,宋代迁雍村,即今之旧县坝,元代迁兴教镇,即今之武都镇。尉即尉,官名,位在县令或县长之下,主管治安。
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题解】
锦城散花楼原在成都市南郊,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早毁,其具体地点现已无法确考。今之散花楼,在百花坛公园对岸。
春 感
茫茫南与北,道直事难谐。
榆荚钱生树,杨花玉糁街。
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
却忆青山上,云门掩竹斋。
【题解】
《春感》一诗见于《唐诗纪事》。据东蜀杨天惠《彰明逸事》云:“太白……隐居戴天大匡山,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徵君蕤,……太白从学岁余,去游成都,赋《春感》诗云:‘茫茫南与北,……’益州长史苏頲见而奇之。时太白齿方少,英气泼发,诸为诗文甚多,微类《宫中行乐词》体。”苏頲赞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与相如比肩也。”“下笔不休”、“与相如比肩”,当指李白《明堂赋》、《拟恨赋》等作品而言。
白头吟
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鸯鸳。
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
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
此时阿妖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
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
相如作赋得金黄,夫丈好新多异心。
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
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
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
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
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
且留珀琥枕,或有梦来时。
复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
【题解】
《白头吟》一诗,王琦在《李太白全集》中共收入两篇,内容大体相似。黄庭坚和萧土贇都认为一是初稿,一是二稿。詹鍈《李白诗文系年》将此诗系于开元八年,并云:“盖白游成都时有感此事而拟其词。”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题解】
李邕,初唐著名古文注释家李善之子,在武后、中宗时曾任左拾遗、中侍御史等职,开元七年左右任渝州刺史。
关于该诗作于何地,学术界有以下五种说法:1.清·王琦《李太白全集》认定为李白“少年时作”;2.葛景春于1986年《在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题为《李白〈上李邕〉》写于蜀中》一文。文中指出,《唐孔子庙碑》署曰“朝散大夫持节度渝州诸军事守渝州刺史江夏李邕文”,时间是开元七年十月十五日。因此考证出“李白在渝州拜谒了当时极负文名的渝州刺史李邕”,并评说“此诗显然是回敬的语气,态度相当不客气,显示出一股少年锐气。”3.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引《通鉴·唐纪》:开元六年冬十一月,宋璟奏“括州员外司马李邕、仪州司马郑勉,并有才略文词,但性多异端,好是非改变。若全引进,则咎悔必至;若长弃捐,则才用可惜。请除渝硖二州刺史。”又见《金石萃编》卷七十一《修孔子庙碑》,碑末文云:“朝散大夫持节渝州诸军事守渝州刺史江夏李邕文”,“开元七年十月十五日立”。安旗断定:“白本年游成都后登峨眉山前当有渝州之行,本诗即此行谒邕之作。”4.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所著《李白诗全译》云:“开元八、九年(720、721年),李邕任渝州刺史,李白前去拜访他,为其所轻。李白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回敬。”5.李蔓农《李白〈上李邕〉作于江夏说》。詹鍈《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亦全面引用以上资料,肯定该诗为李白少作。
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
桃竹书筒绮绣文,良工巧妙称绝群。
灵心圆映三江月,彩质迭成五色云。
中藏宝诀峨眉去,千里提携长忆君。
【题解】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云:“诗云:‘中藏宝诀峨眉去,千里提携长忆君。’”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云:“詹锳谓为少作,良是。”严羽评此:“亦是六句律,侭细巧。”关于“桃竹书筒”,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谓“灵心圆映三江月”是“形容经良工挖空之竹心”,“彩质迭成五色云”是“形容经良工打磨之竹表。”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谓:“灵心、彩质,均写书筒。上言筒心内空,可照进蜀地三江之月,下言筒身自成彩质,若五色之云相叠而成。”从“彩质叠成五色云”一句同样可知:此“竹篾”是经过精致加工并漆成“五种色彩”的。“叠”,一层层“叠”上去。意为此书筒它既不属“打磨”,也不属雕刻或绘画之作,而是属于用彩色竹篾编织而成的。
登峨嵋山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题解】
此诗当为李白去渝州拜谒李邕未果,转途峨眉时所写。“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悉”,一作“息”。詹锳引朱谏注:“息,止也,言登览之不可止也。”如此解释,则未将峨眉之“绝怪”解透。“悉”应为“知悉”,与上句“邈”字前呼后应,言峨眉之山高远、渺茫,幽深莫测是无法知悉的。
冬日归旧山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上壁生。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题解】
旧山,指李白少年读书之大匡山,在江油市北、“岷山之阳”,亦即《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所说“乔松滴翠之坪”。
《冬日归旧山》选自《文苑英华》,《彰明县志》亦载有此诗。另据蜀人杨天惠《彰明逸事》载,李白因作彰明小吏时几次续县令诗,“令兹不悦,太白恐,弃去。隐居戴天大匡山。”该诗即为李白“弃去”之后再回大匡山读书隐居时所写。
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拔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题解】
雍尊师,姓雍的道家大师。大匡山下多为雍姓,宋雍繁荪中进士后,此地即改为雍村。雍尊师隐居之地应在金光洞一带。这首诗也是李白在故里时的少作,因创意恢宏、笔墨老道,常常被人们误作出川后的作品。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正在急切盼望之时,隐隐约约,仿佛传来说话的声音,仔细“寻”去,却什么也未见。雍尊师的隐居究竟在何处?此时天色已晚,暮霭降临,如果再不下山,在这人烟渺无、群峭摩天的大山中,今夜将如何栖身?所以诗人只能带着几多失望、几多惆怅,披着“寒烟”暮霭,“独自”向山下赶去。
这里要说明几点。首先,对“语来”一词的理解,过去我同意许多论者的观点,认为李白已“寻”到了雍尊师。后来友人提示我,“语来”的本义应为语声传来,非刚开始交谈,更非倾心交谈或谈得十分投机。仔细品评,此说颇觉有理。试想,如果刚开始交谈,李白专程来“寻”,绝不愿就此离去;如果谈得十分投机,雍尊师也绝不会让他乘夜摸黑下山。否则,雍尊师岂非毫无人情味,何以能称尊师?他的高深道行又从何体现?再则,诗人前用“暖”字,极力铺写“寻”找途中景物之美、之奇、之险,突出了“寻”之必果的欢快心情,而结句着一“寒”字,又以“独自”一词作限制,前后对比何其强烈?“寻”而未果是显而易见的。其三,题中用“寻”不用“访”和“谒”,也极为准确、贴切。“寻”字本身就含有目标不定、居处不确等意思。今日未必“寻”见,日后当再来“寻”。正是这种“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寻”,才更显出这位道家大师的神秘和不同凡响。诗人深得道家之精髓,不仅内容写得仙风飘渺、道气不凡,而且谋篇布局也慎密周详,起势突兀,拂袖间仙气盈盈,中间紧扣“逍遥”二字,突出雍尊师的卓然独立、超尘出世,最后则含蓄深致,密而不空,留下千古之谜。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题解】
《绵州图经》云:“戴天山在县(按,指彰明县)北五十里,有大明寺。开元中李白读书于此寺。又名大康山,即杜甫所谓‘康山读书处’也。”《一统志》云:“大匡山,在成都府(《彰明县志》引作绵州)彰明县北三十里,一名康山,唐杜甫寄李白诗:‘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亦名戴天山。”雍正版《江油县志》云:“戴天山在太华、天仓二山之顶”。光绪版《江油县志》云:“戴天山在大匡山顶,上有饲鹤池故迹,即李白访道士不遇处,瓦砾累累皆是,其为当时寺观可知。旧志谓‘在太华、天仓二山之顶’,似误。”
戴天山当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北大匡山后,农民讹呼为盖天山。其实,山是不能“盖”天的,以“戴”为“盖”,显属字音错讹。历来注家将戴天山与大匡山混为一谈,皆从《绵州图经》和《一统志》、《彰明县志》等处来。“旧志”谓“戴天山”在“在太华、天仓二山之顶”,语言模糊不清。是二山共同“之顶”,还是或在太华山顶,或在天仓山顶呢?前者则不可思议,因为太华山在大匡山顶靠北二十多里处,天仓山在大匡山顶向南四十里许,太华、天仓二山相距数十里。戴天山怎么会横跨“二山之顶”呢?如果说是后者,则模棱两可,使读者无所适从。光绪版《江油县志》“在大匡山顶”的说法较符合实际。大匡山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讳,改“匡”为“康”,故又名大康山。而戴天山则是因为它山势巍峨高耸,上出层霄,且与大匡山相去既远且高,故有“戴天”之名。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本诗写于开元六、七年(七一八、七一九)李白十八九岁时。”又云:“‘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即杜甫《不见》诗中‘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的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幼年时曾在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别匡山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雲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题解】
《别匡山》,《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题为《出山》。该碑原在今江油市北李白少年读书的大匡山上,为北宋熙宁元年立。碑文记载李白“读书於乔松滴翠之平有十载”。该诗即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即将离别匡山时所作。
《名胜志》曰:大匡山“高耸亭亭,形如匡字。”《全蜀总志》云:“龙安府江油县大匡山,在县治西三十里,山势高耸,状如匡字,唐李白读书处。”《江油县志·艺文志》载清代翰林张琴《重修龙安匡山太白祠征诗文启》云:“龙安江油县城南四十里,有山峗磥,厥方类筐。名构形似,义从雅训。方志沿称,以为匡山焉。”张琴所言较符合实际。“状如匡字”之说欠当。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1,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题解】
明人王凤洲、王麟洲兄弟对这首诗有过精辟的见解,并为历来注释家所引用。王凤洲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可见此老炉锤之妙。”王麟洲也说:“作诗到精神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五地名,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注)。
王氏兄弟对《峨眉山月歌》评价极高,但他们只说对了一半,即只着眼于作品的艺术特色,从诗歌的技法表现上去评价它在技巧上的“炉锤之妙”,而未从其所传达之“精神传处”(即思想深度上)去探讨。应当说,在《峨眉山月歌》中,诗人连用五地名,皆以水月系之,一气贯注,自然美妙,是颇富意蕴的。杜甫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云:“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十四字中有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地名,其节奏,气势,有如高江急峡,奔腾不可一世,但这仅仅是因为老杜娴熟的技巧所至吗?绝不是,这种佳构的获得,完全得力于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愫的长期积累。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一气连用五地名,不仅不显板滞,而且使读者从诗人描写的辽阔空间和大跨度中,感到他此次“仗剑去国”大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心壮志,和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表达的感情浓度和思想深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紧扣“月”字运笔,首句出一“月”字,写抬头望山月;次句着一“影”字,写低头看江月;三句补一“夜”字,写行舟趁明月;结句拟一“君”字,点明不见明月时的怅然情思。
【注释】
1半轮秋,当指下弦月。李白“夜发清溪”的具体时间当在秋天某月的二十三日左右。
巴女词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题解】
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云:当“于开元十二年”李白“去蜀途中行至巴地拟民歌之作。”詹锳主编之《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云:“此诗为开元十三年李白初出蜀,沿长江历三峡时,拟巴地民歌之作。”詹本在《集评》中引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云:“言外自有沉痛悲切之情。”
此诗乃李白借巴女对远离丈夫的担心和怀念,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分明是写诗人自己依恋故乡,却反过来把故乡比喻成一个多情的女子来关心和盼望自己早日归来,即不说自己思念对方,而说对方思念自己,透过一层,新颖独到。正如浦起龙评杜甫《月夜》云:“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正说的是这个意思。
大鹏赋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1,谓余有仙风道骨2,可与神游八极之表3。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4。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5。悔其少作6,未穷宏达之旨7,中年弃之。及读晋书8,睹阮宣子大鹏赞9,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11。今复存手集12,岂敢传诸作者13?庶可示之子弟而已14。
其辞曰:南华老仙15,发天机于漆园16。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征至怪于齐谐17,谈北溟之有鱼18。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19。化成大鹏,质凝胚浑20。脱鬐鬣于海岛21,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22,晞扶桑之朝暾23。燀赫乎宇宙24,凭陵乎昆仑25。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26,百川为之崩奔27。
尔乃蹶厚地28,揭太清。亘层霄29,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30。背嶪太山之崔嵬31,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32,羾阊阂之峥嵘33。簸鸿蒙34,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象其势,仿佛其形。
若乃足萦虹蜺35,目耀日月。连轩沓拖36,挥霍翕忽37。喷气则六合生云38,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39,将穷南图40。运逸翰以傍击41,鼓奔飙而长驱42。烛龙衔光以照物43,列缺施鞭而启途44。块视三山,杯观五湖45。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46,有穷不敢以弯弧47。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48。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49。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画,若混茫之未判50。忽腾覆以回转51,则霞廓而雾散52。
然后六月一息,至于海湄。欻翳景以横翥53,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之野54,入乎汪湟之池55。猛势所射,馀风所吹。溟涨沸渭56,岩峦纷披57。天吴为之怵栗,海若为之躨跜58。巨鳌冠山而却走59,长鲸腾海而下驰。缩壳挫鬣60,莫之敢窥。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
岂比夫蓬莱之黄鹄61,夸金衣与菊裳62?耻苍梧之玄凤63,耀彩质与锦章64。既服御于灵仙65,久驯扰于池隍66。精卫殷勤于衔木67,鶢鶋悲愁乎荐觞68。天鸡警晓于蟠桃69,踆乌晰耀于太阳70。不旷荡而纵适,何拘挛而守常?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71。不矜大而暴猛72,每顺时而行藏73。参玄根以比寿74,饮元气以充肠。戏旸谷而徘徊75,冯炎洲而抑扬76。
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77,周旋天纲78。以恍惚为巢79,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80,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81,空见笑于藩篱。
【题解】
本篇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一。赋这一文体,直述、铺张是其特点。李白此赋,显然是受庄子《逍遥游》的启发而作。太白以自己的雄志、奇才、豪情、逸气,贯注于大鹏这一艺术形象中。其形态雄伟,气势豪放,神应道随,括四海、吞八荒,真是闳肆俊伟,气雄韵逸!李白是要以庄子闳肆的出世思想,做屈原俊伟的入世事业。李白终其一生,鹏志不衰,临终作歌,仍以大鹏自比。大鹏是李白精神的化身。从本篇可以体验到,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感人的至文是笔蘸心血写出的”,确属至理名言。
【注释】
1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司马子微,《大唐新语》:“司马承祯,字子微,隐于天台山,自号白云子,有服饵之术。”相传炼丹成仙。
2谓,说。 仙风道骨,仙人和道家的飘飘洒洒的风度、雄健轩昂的气概。
3神游,神思飞越。 八极,八方的尽头,喻整个宇宙。
4自广,自我宽慰,这里可解作自豪。
5往往人间见之,在社会上常常见到。往往,常常,每每。人间,社会上。
6悔其少作,懊悔这篇赋是少年时的习作。据黄锡珪编《李太白年谱》云:“《大鹏赋》,开元十四年,太白初出蜀游江陵作。”时李白二十六岁。詹锳有不同说法,他在《李白诗文系年》中将此赋系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
7穷,穷究、穷尽。 宏达,深广、透彻、旷达。 旨,目的、要义、意趣。
8《晋书》,唐代房玄龄著。
9睹,观、看。 阮宣子,名修,字宣子,所作《大鹏赞》,据《晋书》所录,全文为:“苍苍大鹏,诞自北溟,假精灵鳞,神化以生。如云之翼,如山之形。海运水击,扶摇上征。翕然层举,背负太清。志存天地,不屑雷霆。鸴鸠仰笑,尺鶠所轻。超然高逝,莫知其情。”
10鄙,我,称我为鄙(鄙陋),自谦之词。 陋之,以之为陋,认为很粗陋,陋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1将,和、与。《韵会》:“将,与也。”
12手集,手抄文集。
13作者,文章写作者。这里指诗人、作家。
14庶可,幸许可以,希望之词。 子弟,指下一代人。
15南华老仙,指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人,曾任漆园吏,著有《庄子》。《唐书》:“天宝元年,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16天机,比喻重要而不可洩露的机密。 漆园,在蒙县(今河南商丘市)城中。一说在山东,一说在安徽。
17吐峥句:吐,说出,发表。峥嵘,高峻、突出。高论,高深的议论。
17征,征集。 至怪,最罕见的事物。 齐谐,人名。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一说书名。
18北溟:北方的海。
19鲲,本指小鱼,这里用为大鱼之名。
20质凝胚浑,质凝,体质在凝结中;胚浑,初发育的身体还是浑浊状态。
21鬐鬣,鱼背上的鬣和颔旁的小鬐。
22刷,洗。 渤澥,海边水断处。 《齐都赋》:“海旁白渤,断水曰澥也。”
23晞,晒干,干。 扶桑,树名,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传说太阳从这里出来。
24燀赫,火焰强烈。
25凭陵,登临。 昆仑,山名,界跨西藏、新疆、青海等省。
26烟蒙沙昏:烟雾朦胧,风沙昏暗。
26五岳,东岳泰山(在山东泰安县)、南岳衡山(在湖南衡山县)、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北岳恒山(在河北曲阳县)、中岳蒿山(在河南登封县)。
27百川,众多的江河。 崩奔,坍塌奔腾之状。
28尔,指鹏。 蹶,用腿向后登。
29亘:延续不断。
30庄子《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1背嶪,背上耸起的样子。 太山,即泰山。这里泛指高山。 崔嵬,山势高峻。
32汗漫,广泛、无边无际。 夭矫,飞腾而有气势。
33羾(音hóng),到。 阊阖,神话传说中的第一道天门。 峥嵘,高峻的样子。
34簸,颠动翻扬。 鸿蒙,自然之气。
35若乃,连词,连接分句或段落,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其它一事上。意为“至于”。 萦,缠绕。 虹霓,《初学记》:“凡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为霓。”即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色弧形。
36连轩,飞翔的样子。 沓拖,延长。
37挥霍翕忽,形容洒脱轻捷。
38六合,上下四方称六合,指宇宙。
39邈,远。 北荒,北方荒漠处。
40穷,尽。 南图,南方的版图,与“北荒”互文。
41逸,放纵。 翰,羽翼。
42奔飙,狂风。
43烛龙,神话中能吐光焰、照明万物的神龙。《山海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同。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螟乃晦,其视乃明,是为一龙。”
44列缺,无缝隙的电光。 施鞭,闪电的形状。
45块视二句意为(大鹏)把三山看成小块土饼,把五湖视为小酒杯。 三山,三座神山。《史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五湖,指太湖。据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余里,故以五湖为名。”
46任公,指任公子。《文选·谢灵运〈七里濑〉诗》:“目覩严子瀨,想属任公钓。”张铣注:“任公子,有道者,以大钩巨纶钓於东海。”
47有穷,即羿,以善射闻名。 弯弧,拉弯弓,指射箭。
48坱轧,漫无边际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大专槃物兮,坱轧无限。” 裴駰集解引应劭曰:“其气坱轧,非有限齐也。”
49羲和,为太阳赶车的人。《广雅》:“日御谓之羲和。”
50混茫,混暗迷茫。 未判,未分开。
51腾覆,折腾翻覆。
52廓,扩大。
53欻,迅速,忽然。 翳景,日月初遮而出现的阴影。翳,遮盖;景、通影。横翥,横飞。
54憇,休息。 泱漭,广阔、茫茫无际。
55汪湟,水面广阔。
56溟,大海。 渭,大河。
57岩峦纷披,山峦岩石为之纷乱披靡。
58天吴,水神。《山海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 怵栗,恐惧发抖的样子。 海岩,海神。《初学记》:“海若曰海神。” 躨跜,盘曲蠕动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虬龙腾骧以蜿蟺,颔若动而躨跜。”吕延济注:“躨跜,动貌。言虬龙飞举盘屈,颔然若动也。”
59巨鳌,大龟。 冠山,把山顶在头上。冠,用作动词,当帽子戴上。
60下驰:向海下退奔。
60缩壳挫鬣,大龟缩头于壳内,巨鱼的鬐鬣呈现挫败迹象。
61蓬莱黄鹄,《西京杂记》:“始元元年,黄鹄下太液池。”随后,太液池中筑起三山,作三神山象征。故有“蓬莱黄鹄”之称。
62金衣菊裳,汉代昭帝(弗陵)始元元年作歌曰:“黄鹄飞兮下建章,羽肃肃兮行锵锵,金为衣兮菊为裳。”即衣为金色,裳呈菊花纹。上服为衣,下服为裳。
63苍梧之玄凤,陈子昂诗:“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苍梧,山名。李白诗:“白云愁色满苍梧。”《一统志》:“淮安府海州朐山东海中有大洲,谓之都洲。一名苍梧山,或云昔从苍梧飞来。”
64彩质与锦章,彩质,彩绸似的质体;锦章,锦绣的花纹。
65既服御于灵仙,已经为仙人所驾驭。
66池隍,城池。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67《山海经》:“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化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
68鶢鶋(yuán jū),鸟名。《庄子》:“昔有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宰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海鸟为进酒而忧伤。
69天鸡警晓,《述异志》:“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
70踆乌,《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
71厥,代词,其、他的。
72矜大暴猛,矜夸自己的雄大,突然暴露自己的勇猛。
73顺时行藏,顺应潮流,有所用则问世献身,无用武之地则隐藏。
74玄根,指道家所称的道的根本。语出《老子》:“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准性理之所宜,资妙物以养身,植玄根於初九,吸朝露以济神。”
75旸谷,日出的地方。《隋书》:“东日旸谷,日之所出。”
76冯,通凭,登临。 炎洲,《十洲记》:“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北岸九万里,多仙人家。”
77蹑,踩踏。 地络,地的脉络,如山川。
78周旋,活动、环绕。 天纲,天之纲维。
79恍惚,混茫,指无限空间。
80我呼尔游,我指大鹏,尔指希有鸟。
81斥鷃,即鷃雀。《庄子·逍遥游》:“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斥,小泽也。本亦作‘尺’。鴳,鴳雀也。”成玄英疏:“鴳雀,小鸟。”晋葛洪《抱朴子·明本》:“犹之斥鷃之挥短翅,以凌阳侯之波。”